我們如果有機會去看歌舞伎的時候會發現,歌舞伎演員負責 說(台詞)與做(演) ,並不負責唱。

那歌舞伎不唱嗎?! 當然會唱,但都交給誰呢!?

這一篇就來簡單介紹一下歌舞伎關於唱的音樂部分。

 

舞台上跟演員的表現有最密切關係的,具體來說就是:

負責說故事物語的「竹本」「義大夫狂言」(義大夫狂言是將最初文樂偶戲的劇本由真人演繹.義大夫就是演奏的人,竹本是流派創始人)

負責「所作物」「舞踊」演奏的「長唄」「長磐津」「清元」

簡單的說明一下他們的不同功能,以及簡單辨識的方式,就是~~~"譜台" 和三味線的桿子跟弦的粗細

 

竹本義大夫:只要是由人形淨琉璃的劇轉由真人演(當然人偶演也是一樣的稱呼),所以他是負責說故事同時必須傳達當下主人翁的心理情緒,

一般會出現在面對舞台的右手邊,由一位伴奏者為義大夫伴奏。三味線是使用太棹的三味線

竹本義大夫.jpg

長唄:是歌舞伎使用最多的音樂種類,為舞踊、能‧狂言改編過來的松羽目物(所有能和狂言改編的統稱松羽目物.舞台後方會看到松樹布景),舞台上會出現三味線和唄一樣多的人數一列再舞台上,下方會有口雜子(小鼓、大鼓、太鼓、笛),所用的譜台是十字交叉的樣子。使用的三味線是細棹的三味線,長唄享保年間[1716年~1736年]末期到寶曆年間[1751年~1764年]發展起來的,完全是為了歌舞伎表演而產生的伴奏演唱形式。好比「勸進帳」(能劇改編的作品),京鹿子娘道成寺等等

長唄.jpg

 

清元:江戶時代出現的由三味線伴奏,也是負責講故事的,音色變化多,善用鼻音和尖銳的高音轉換,聽覺感受很華麗是其特色,在劇情高漲時經常會擔任加強觀眾感受主角心情的重要任務。三味線用的是中使用的譜台是譜架下有個檯子一體成型

清元.jpg

常磐津:最簡單的區分就是相較於清元節,音色表現比較厚實,起源於京都,後來江戶歌舞伎發展很好的時候來到中村座合作,一般是大夫3人+三味線2人的組合,大多再舞踊劇中擔任解說的任務,同時將劇情中的情緒台詞用厚實的音色變化呈現,經常會用再正義的一方阻擋惡的一方時的情緒及情節描述。使用的是中棹三味線,譜台使用的是紅色的像章魚腳的譜台。

常磐津.jpg

河東節:創始於江戶時期的流派之一。負責說的大夫三味線演奏力道比較強,經常會出現〔Hào!〕的附加詞,曲風優雅,由於極具風雅味,知識份子或富家階級很喜歡。最為著名代表作之一的是「助六由緣江戶櫻」(再面對舞台左邊黑幕簾內演奏。黑幕簾就是負責非劇情說明等音效及配樂工作的區域)

_C7F4411.jpg

 

大薩摩:原本是淨瑠璃的流派之一,但後來衰退族群被長唄吸收。經常以勇壯的歌詞與旋律描述情景,有時候會在幕拉上之後走到幕前由長唄的唄方來演唱,將舞踊劇終結。好比鏡獅子一開始的情節描述(清涼山上的石獅子)或是新幸四郎演船弁慶或是歌舞伎十八番的鳴神結束前由大薩摩輔助最後一場戲。經常是1人大夫+1人三味線。使用的是三味線是細棹的三味線

大薩摩.jpg

arrow
arrow

    wenhsuany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